深圳怎么成为特区?

连心媛连心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78年3月,广东省委负责人向中央汇报时说,“广东全省有90%以上的土地已划归农场使用”;在“划拨”了2.5亿亩耕地后,到1978年底,广东省可用于发展的土地只剩下480万亩(其中未利用荒地约400万亩),仅为全国耕地面积的千分之四、世界耕地面积的万分之一,人均耕地仅有1.46亩,连联合国规定的0.8公顷/人的最低标准都达不到,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如果说,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可通过扩大开垦荒地将土地增量供给沿海产业用地的话,到了八十年代初期这种情况就再也持续不下去了。因为,就在这十年间,中国的人口增长了将近一倍,从70年代的5.7亿人剧增到90年代初的11.3亿人。而同时期的美国人口只增加了1/5,日本人口则减少了1/10(从1.3亿人降为1.2亿人)。

面对不断增长的人口和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何安排新的产业发展和布局成了一个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 从1979年开始,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由农业导向型转向工业导向型。这一战略转变带来了沿海地区经济的腾飞——以深圳特区为例,1979年的GDP只有8亿元,到10年后的1989年就跃升到367亿元。

但重工业化必然带来土地需求的增加。为了支持新兴产业的崛起,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我国启动了大规模城市化和城乡二元结构转型。这个过程不仅冲击着传统农业生产体系,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城市问题。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特区肩负着制度创新和探索经济新增长的使命。无论是土地还是财政,中央对特区的扶持都是倾尽全力的。

比如,为了支持深圳建设,从1980年到1994年,中央给深圳市提供了近2000亿元的信贷资金以及外汇额度。贷款利息由中央财政全部承担;外贸出口创汇部分全部归企业,中央不征所得税,给企业增加了许多政策优惠。 在这样的强有力支持下,经济特区迅速崛起。到1992年时,深圳的人口已经从建市时的6平方公里、38万人,猛增至210平方公里、1026万,GDP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