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城a值得投资么?
对地产行业不是很了解,所以只能泛泛而谈。 首先,从市值管理角度来讲,一个公司如果市值被严重低估了(无论是由于基本面还是由于其他原因),而又不可能通过增发和融资来改善的话,最好的方式可能就是送股或者高比例分红了——因为这样不会改变公司的资本结构,不会增加财务成本,也不会减少每股市值;反之,如果一家公司的股价被高估了,通过减持或者融资的方式可以减少市值的损失。从这个角度来说,华侨城A的分红比绝大多数同行业都要高很多,是一种很好的价值补偿。
其次,从现金流角度看。华侨城的现金流一直都是正的,而且非常稳定,这体现了其作为央企良好的资金把控能力。2017年营收和净利润增幅都很大,但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却只有44.83亿元,比去年的65.93亿元少了23%,主要原因是“投资支付的现金”增加了84%至174.75元,这部分的增加是因为“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增加了176%至80.32亿元,主要是偿还借款和其他金融资产导致的。另外,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去年是正值,今年却变成了负值,主要也是因为“购买并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导致的投资支出增加的缘故。不过,从长期来看,华侨城的现金流一直是正向的且稳定的,这一点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很难得,毕竟有很多所谓的“优质企业”的现金流都是负值的甚至常年亏损。
从负债水平看。目前全国已经有超千家的房企出现了债务违约的情况,整个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也是居高不下,2017年末全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82%,相比2016年和2015年的平均值分别增长了6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而作为央企的华侨城在杠杆水平和负债率上要明显好过很多,2017年底的资产负债率虽然也达到75%,但是相比2016年还是下降了11个百分比,相对于一些同行来说算是比较健康的了。
华侨城是一家文旅+地产的龙头企业。
为什么放在最后说,也是前面讲了很多,其实讲完了华侨城也就讲完了,因为华侨城是中国地产的代表。
华侨城的模式就是万达模式和海昌模式融合在一起,既造主题公园、建文化商业街,还搞水上乐园、酒店,同时又在周边建高档居住物业,属于地产和文旅融合的商业模式。
文旅项目的投入非常大,所以必须靠地产的收益来平衡,实际上,房地产是它的收入来源,文旅设施主要还是用来提升房产的溢价能力,这和前面讲的模式是反过来的。
实际上华侨城从诞生起就和一般的地产商不一样:
1985年华侨城在深圳华侨城片区成立,主要定位在发展旅游产业;
1989年华侨城旗下深圳锦绣中华开业,并盈利,然后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中国民俗文化村、欢乐谷一期等,然后利用地产开发的盈利去反哺园投资,开始形成文旅+地产的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华侨城在拿地时压低价格,同时又形成了比较高的竞争壁垒。
实际上华侨城就是中国的迪士尼。
美国的地产商很多都做了文旅业务,比如迪士尼、六旗、派拉蒙、环球影城、海洋世界等,但最终成为文旅龙头的还是迪士尼,因为其他几家也都有地产业务,但做的不够多。
而迪士尼把文旅和地产做到了极致,我们之前也分析了迪士尼。而实际上华侨城的模式很类似迪士尼,但文旅板块规模还差很远。
不过华侨城作为龙头未来还是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而且华侨城的模式是轻资产模式,因为开发完一地之后,就会选择和别的地方合作,然后自己做管理、品牌输出等。
另外华侨城的模式比较赚钱、现金流好,所以能不断复用成熟的模式。
实际上华侨城已经在中国发展了30年了,未来还有很多发展机会,而且华侨城的文旅板块未来还有单独A股上市的可能,如果能分开独立计价,无疑对华侨城是个巨大的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