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技术投资有出路吗?
我炒股十多年,刚开始也是技术分析的忠实粉丝。 后来我发现技术分析是一种基于历史数据的判断未来走向的方法;而宏观微观经济、市场心理等理论是对人类行为的概括,无法通过数据得到验证或被证明是错的(尽管很多时候会显得矛盾)。 但这两种方法所追求的目的却是统一的——预测股票的未来行情。
因此在我看来,两种方法的区分意义并不大。而且随着自身知识的增长与成熟度,我会更倾向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而不是单一依赖其中一个。因为我发现如果单纯依靠某一种方法时,很容易陷入迷之自信或迷之绝望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举例说明:当股价运行到B点时,由于形态学的存在,我们根据A点到B点的走势可以推测C点在何处;但由于基本面发生变化,我们又在心底里认为C点是无法抵达的。这种自我上的矛盾是很难自圆其说的。倘若结合基本面和技术面一起评估的话,情况就会明朗很多。如基本面支持股价上涨至E点,而技术面上行至C点后面临较大阻力,那么此时我们的计划应该是:在C点附近减仓,把盈利锁定一部分,剩下持仓的部分如果后续反弹至E点则加仓做差价。这样既避免了因为盲目看空导致的损失,也避免了因为盲目看多而产生的踏空风险。
另外,很多人会将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结合起来使用。但我建议可以将二者融合在一起看,不要先划分成两个部分再去组合。比如可以先看一下技术面的信号,然后再回溯一下基本面的情况以确定信号的准确率。这样的做法比单纯依靠基本面分析要准确一些。
当然,无论是技术分析还是基本分析,都是工具而已,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能否用好这些工具,并在此基础上再形成自己的交易系统才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最后,我想提醒一点,任何一套分析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也没有所谓的万金油。
没有一种方法能够100%预测后市,也没有一种方法适合所有的投资者,更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在任何时候使用。
目前,国外对于证券市场研究存在两大流派:一是以芝加哥大学尤金·法玛为代表的随机漫步派,认为股市未来变化是随机的,技术分析毫无意义;另一种以麻省理工学院曼德勃罗为代表的分形市场派,认为证券市场存在内在规律,技术分析有效。笔者认为,从本质上说,这两种分析方法并无绝对优劣之分,只是研究视角不同而已,它们均假定市场中存在许多充分理性、信息对等且不相互影响的投资者,但市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此,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建立“混合市场模型”对于破解股市内在规律将发挥积极作用。
股市技术分析是基于证券价格变化遵循波浪与周期的规律(即分形规律)展开的,比如葛兰碧的八大法则、格兰维尔八大买卖法则、艾略特波浪理论、江恩理论、费波纳奇数比率等,这些技术指标看似包罗万象且存在矛盾之处。以著名的“死叉”指标为例,“股票价格指数与移动平均线发生死叉交叉,说明空方已战胜多方,指数将会大幅下跌”,这就是“死叉”指标的基本结论。该指标曾多次准确预言股市见顶,如2007年10月中旬、2009年8月中旬、2010年4月中旬股指见顶前均如期出现指数死叉于MA(10)的情形。虽然该指标屡屡应验,但2015年5月初股指见顶回落但指数仍未死叉MA(10),导致“死叉”指标失灵。
股市技术分析为何时灵时不灵,这是因为股票价格指数是由多个成分股加权平均而成,而各成分股之间的相关性并非稳定,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果各成分股相关性不稳定,则意味着指数MA(10)与股指的相关性也相应不稳定。因此,“死叉”指标有很强的局限性,而股市技术分析指标看似纷繁芜杂且存在许多矛盾冲突之处,究其原因正是指数构成成分股波动相关性不稳定所致。
股市基本面分析是以股票的供求关系、宏观经济指标、资金供给、汇率、利率以及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为主建立的一个分析指标系统。比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指出:“目前,我国股市存在的大起大落以及脱离公司经营业绩的严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供求关系不平衡。”
以笔者的研究来看,2001-2005年熊市主要是上市公司业绩差加上新股发行、国有股减持引发的;2005-2008年牛市则主要受股权分置改革、人民币升值引发热钱流入以及上市公司业绩好转等因素推动;2008-2009年熊市主要是次贷危机以及经济衰退导致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下滑所致;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上半年,牛市主要得益于货币条件大幅宽松以及经济复苏刺激上市公司业绩大增和热钱流入推动,而在2010年下半年和2011年,经济减速以及股票供给增长、房地产调控导致热钱流出压制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