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企业是竞争对手?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案例。 某教育培训机构,在校区周边500米范围之内,原本有A、B两家竞品机构。因为客户资源高度重合,所以两家的招生营销手段如出一辙。都是投放户外广告吸引客户,然后利用电话销售团队打电话进行课程推销。
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两家机构你争我赶,不惜大打价格战。原来一节课200元的课程,两家都卖199元;后来看到别家卖198元,立马改价,一律197元(比别家便宜2块)……这样你来我往,把市场做得是一片红海。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太天真!更为变态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营收和市场份额,这两家机构竟然同时增加自己课程的销售数量——原来一天只上一节课的,现在一天上两节;原来一天只来一位新学员的,现在就两位。而且,为了吸引学员报名,两家机构还互相打出对方的旗号,比如“XX教育,真的挺靠谱”、“XX教育,更值得信赖”等等。 结果呢?因为课程总量/课时总数没有大幅增加,而学员的人数却成倍增长,所以每家机构的收入确实比以往增加了不少。但糟糕的是,由于学员在短期内接受了过多过快的培训节奏,很多人在后期并没有完全消化吸收所学内容,所以后期的转介绍率和续费率都非常低。
最惨的是这家机构的新人,刚刚进入这个行业,还没有完全掌握业务知识和技巧,很多学员对她们非常不满,投诉率直线上升。更惨的是,因为这个行业本身的口碑传播效应,这些负面消息在被无限放大之后,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遍地都是。还没学完课程的学员纷纷转了班,已经报名的老学员也联系退费,该机构损失惨重。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这家培训机构自以为掌握了定价权,所以不断自我加码,试图以量取胜。殊不知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这样的做法正在将自己推向失败的深渊。 那么,为什么这家培训机构会输得这么彻底呢?原因就在于他们忽视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商业逻辑——价值交换。他们在提供培训课程给学员的同时,没有考虑自身能够为学员带来什么实质性价值,也没有考虑学员是否真正需要这些价值。所以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徒劳地消耗自身的品牌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