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几个中心?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般我们提到“上海”这个城市,总是下意识将它与某一个或者几个中心联系起来。但是事实上,上海的中心城市地位正在不断被削弱——这个进程在近代以来尤其明显。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青浦县城东约5公里的朱家滩地方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聚落,被称作“上海县南集镇”;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国军队占领上海县城后,由于县城内房屋大多毁于战火,而且积水严重,不利于大兵驻扎,因而就在南集镇驻军,并将之改名为“英租界”。
后来随着上海开埠和近代化步伐的加快,上海县的中心区逐渐向南集附近移动。到了民国十六年(1927),国民政府将上海县改为上海市,将原英租界的南及北部分别改名静安寺区和虹口地区。同时,将市区北部江湾、彭浦一带划出,设立宝山县。这样,除郊区的嘉定、宝山两县外,上海县城及其附近区域基本上都被划入上海市管辖范围了。当然,作为“上海之根”的松江县也有一半被划入新设的苏州河以南的区域。
至于宝山海门等远郊区域,因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一直属于江苏省管辖,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划归上海市辖。因此人们常说的“苏浙皖”中的“浙”指的就是浙江东北部这些属于苏州河以北的地区,也就是原先的上海县和宝山县的范围。 而上海市中心区则是完全建立在英租界基础上的。
从地图上看,现在的徐汇、长宁两个行政区的大部分以及黄浦、静安两区的一部分都属于当年的英租界。如果说上海是“苏浙皖”的话,那么这“三浙”的中心无疑就是这座位于苏州河畔的国际化大都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