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深圳居民?

鲍一提鲍一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深圳人”这一概念的边界一直是比较模糊的,这也是这个问题的难点。 先简单梳理一下历史。 深圳原为边陲小镇,古称新安县,明代初期设县治。由于临近海洋(深圳河),清乾隆年间,深圳已发展成商业码头和渔港;到了清末民初,又因毗邻香港及广东沿海各港口相继辟为通商口岸,使深圳逐渐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内地工厂内迁,在深圳及周边地区建立了很多军工厂,以维修、制造飞机、船舶为主,从业人员众多。 这些内迁企业中很多是国企,有很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因此对当地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成都军区在蛇口的军工企业,直接带动了蛇口工业区的崛起;上海医疗器械厂在宝安的分厂,吸纳了当地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南京汽车制配厂在宝安的分厂,拉动了当地汽车配件行业的兴起等等。

这些企业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了一整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思维方式,对于当时落后的中国南方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蒙。许多内迁企业的员工都是自带家属的,所以除了带来可观的GDP外,还带来了相对先进的生活理念,比如注重卫生、讲究文明礼貌、努力打拼的精神,都给深圳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当然,这些企业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环境污染等问题,但这些问题与深圳之后发展的痛点相比,就不值一提了。毕竟比起环境污染,特区更担心人才被周边城市吸引走,因为人才流失对于刚刚起步的特区来说是致命的。 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可以说上述产业和群体为特区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特区缔造者。

再来说说户籍制度。1979年以前的户籍制度极其严格,只有很稀少的城市职工户口才会迁移到县城,而农村人口是绝对不允许流动的。这种制度给经济发展带来了非常大的阻碍——首先是没有户籍的限制,劳动力和资本完全不能流动,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其次是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市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因为城市要承担农村无法承担的公共服务成本。

1978年以后,我国开始逐步放宽户籍制度,非农户籍人员的范围也开始扩大。但深圳作为特区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待遇——可以自行制定人口政策。于是,一个叫做张五常的人,通过计算得出结论,认为应该大力吸收外来人口进入深圳并落户,这样对经济特区的发展才是最有利的。

于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政策诞生了——允许没有户口但有工作的人员办理蓝印户口,给予本地市民同等的待遇,而这个政策最初旨在解决军工厂职工的落户问题。

随着蓝印户口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口进入了深圳并落了户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