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豫和哪一年?
1、“豫”是1982年,因为那一年深圳建区; 2、“和”是1953年,因为这一年新中国第一次普查人口时,深布村(今深圳市福田区)6742人,其中汉族6029人,少数民族713人。
简单梳理一下: 明朝万历年间,今天的深圳市境内有三大族群,分别是客家人聚居的宝安(今宝安区),广府人聚居的广州府番禺县新安县(今深圳市福田区)及畲族人聚居的归善(惠阳)、博罗两县交界的东山场等地,另有山贼聚居的大南山一带。
清朝初年,山贼被剿灭,原居民逐渐迁入,人口增多。雍正年间,朝廷统一了广东的赋税征收标准,将原本由里甲承担的丁银全部划归土地所有者承担,即"摊丁入亩",以地定税。由于山区地形不便于经营,且多山地荒郊,所缴税额较少,许多山区民众为了逃避徭役和赋税,纷纷迁徙至平地,造成珠三角平原地区人口的迅猛增长。这一阶段,由于交通不便,人们进出深山猎取野兽,主要是依靠人力挑担或肩扛。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民族资本的兴起,粤海关内外贸易的出口量都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出口洋纱和进口棉纱数量大增。这两类商品大部分是由内地各地的织布局和机坊生产的,在运销过程中,由于运输距离远,损耗大,于是人们便把洋纱卖给外商,换取外币,用外币再购买内地所需的机器和原材料。这样,在通商口岸就形成了以洋纱、洋棉为交换媒介的贸易网络。由于深圳是新安县所在地,又是进出口贸易的咽喉之地,自然受到外商的青睐。
在这一贸易网络的驱使下,除了原有的山民外,大量来自华南各省的移民涌入这个区域。他们大多是赤贫如洗,身无立锥之地的社会最底层,因此被称为"三山五岳之人"。这些新移民进入这片尚未开垦的土地后,最先居住的地方是官府划出的租界,随后逐步向周边扩张。他们的谋生手段也是千差百异,有的垦荒种作,有的砍伐树木,有的挖沙石,有的采矿炼铁等等,从而使得这一带的人口和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