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些企业迁往雄安?
“北京移走企业”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企业不是个人,它没有思想,更不会做决定。所以这个话题等价于“哪些企业受到了来自政府的压力(或鼓励)而做出了迁移的决定”。 这种由政府引导的“非市场行为”在经济学上是有名的“政府干预市场”的例子。这类案例普遍存在且备受争议。
我个人认为,既然选择了让企业迁移这条路,那么就要做好被社会舆论指责的准备。 作为政府决策者,应该更关注决策本身是否科学、是否理性。所以我下面主要讨论这两个问题:
1.为什么要选择让企业迁移来解决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2.如何让这个“迁移—疏解”的过程更加科学和理性? 我尽量客观地来分析这两个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认为有如下几点原因:
1.人口过多给北京带来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不解决这个人口问题北京就永远摆脱不了“大城市病”。但单纯从人口角度来考虑应该很难吸引企业主动搬迁。
2.北京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一大批优秀院校聚集于此。然而北京的科研经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却是所有一线城市里最低的一个。如果单纯从科教实力来看,却又是最高的一个。这一方面的原因可能引起部分科研机构的不满。
3.作为政治中心,中央机关势必会减少,这也使得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战。虽然这会给北京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但却可以为北京吸引高科技产业提供重要的契机——毕竟政治地位下降就意味着政治成本下降。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北京成为直辖市后,各省省会是否还需要再建一个省政府呢?我觉得大概率是不会了。因为省会的政治功能主要是满足中央机关及直属机构的需求,现在这些部门都搬到雄安去了,那当然就不用再建省政府了。
4.北京的土地稀缺已经众所周知。为了迎接冬奥会,北京还特意修筑了冬奥村。可以预见的是,奥运后这座豪宅小区肯定会继续建设。如此巨大的土地需求无疑会对北京的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
5.北京是一个国际性的开放城市,有很多的外资企业和外商入驻。然而目前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工业体系不全的国家,很多基础原材料和工业设备都需要靠进口。这就使得北京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将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和行业疏散至雄安,可以大大降低这种国际贸易的风险。而且用税收和利润比较高的行业弥补被疏散行业的损失,还可以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则涉及到如何评估迁移的成本与收益的问题。这里我同样分成本与收益俩方面来讲。
成本方面的考量有以下几项:
1.土地成本的下降。这点不用说了,北京的地价高得离谱,随便一块地都价值亿计。在雄安这块土地上搞建设可就便宜多了。
2.环保方面的投入。北京的企业多,污染也比较严重,环境保护的压力巨大。在雄安搭建一个新的生态框架,将有利于实现北京环保的目标。
3.财政补贴。听说有些企业是拿钱少甚至倒贴钱也要搬的,为的就是减少税收和降低成本。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意味着企业迁移的收益低于预期,希望政府能够加强监督,以免出现偷漏税的情况。
收益方面:
1.创新生态链的打造。雄安新区被赋予了这个重要使命,相信在这个领域会有很大的突破。
2.产业升级。高精尖产业的聚集会带来整个产业水平的提升。
3.税收增加。新公司注册在雄安,肯定比在北京纳税要优惠不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