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乡镇事业编怎么改革?

鲍嘉玥鲍嘉玥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本人乡镇机关基层工作人员,现在在乡镇政府服务的第7年(2014年至今)。 先说结论吧!个人看法,可能会错,但初衷是好的! 目前看来,就是扩大乡镇编制,增加人员数量,缓解压力。然后对人员进行分区管理,职能划分不明确的地方先行放权,赋予其一部分县级部门的权限,使其能够自主处理一部分事。然后是一些试点改革,比如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工资和补贴上浮等等。 最后可能还会以某个乡镇为试点进行乡镇事业单位改制,取消在编人员的事业编制,按照企业性质改造,缴纳五险一金等,从而解决财政供养人员越来越多的难题。当然这还要看中央的决心,毕竟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不能乱踩刹车,也不能狂奔,要慢慢来。

再说原因! 第一,我所在的镇属于县城所在地镇,人口多,压力大。这几年虽然陆续招聘了工作人员,但是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特别是行政执法类岗位,经常因为执法而与其他单位产生矛盾。 第二,近年来,随着县里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群众对政府满意度提高,上访人数呈下降趋势。但是,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政府,仍然承担着大量的服务事项,还有信访维稳任务。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体制所限,目前乡镇机构设置还不完善,职能划分不够明确,很多工作都要乡镇全面负责,职责重叠,效率不高。

第三,乡镇干部年龄结构偏低,50岁以上的老同志占三分之一强,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比例也不高。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下群众的新期待,有些乏力感。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带病工作的现象也较多。

综上!个人以为,此次改革,会向基层倾斜,给基层更多的办事权和话语权,激发基层活力。当然也会面对很多的困难和阻力,需要大胆尝试,循序渐进! 作为平凡基层一员,只能尽我绵薄之力,为我村发展做点事情!

柏思权柏思权优质答主

作为国家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地区,2012年北京市正式启动乡镇机构改革,今年7月将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在2年的改革过程中,北京市将5801名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参公管理,3175人转为公务员,乡镇行政编制、内设机构、财政供养人数、事业单位等大幅减少。16日,北京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介绍了北京市乡镇机构改革的经验

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参公管理

乡镇事业单位是我国事业单位重要组成部分,分布非常广泛。近年来,伴随着机构管理松散、职责不清、人员老化等问题的出现,如何管理乡镇事业单位成为困扰基层组织的难题。

在机构改革开始之前,通州区有12个镇,共有140个事业单位、1499名事业编制人员,普遍存在编制多、职责不清、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通州区打破镇事业站所条块分割、管理分散的壁垒,全面实行了站所机构扁平化改革,按照精简、整合、规范、增效的原则,将镇所属事业单位整合为便民服务中心等6个中心和若干个公益服务单位。

“改革后,各镇设立的镇属事业单位平均由改革前的一百多个减少到9个,内设机构由389个减少到133个。”通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区编办主任李文起介绍说,在改革中,他们积极探索将镇的事业编制人员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范围进行管理。

通州宋庄镇党委书记于爱华表示,将镇级事业编制人员纳入参公管理,使镇级公务员数量大幅增加,镇财政供养人员增加,管理成本提高,人员待遇大幅提高,人员的干事激情大大增加,同时由于管理方式的转变,人员纪律有了很大加强。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在北京16个区县的乡镇机构改革中,有5801名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纳入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范围,3175人转为公务员。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