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利率银行哪来钱贷款?
目前在中国,存款利率是负值(1年定期利率为负2.75%)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2015年降息后,央行规定金融机构法定贷款利率下限为0;而上限为基准利率的4倍。也就是说,当基准利率降为负值的时候,金融机构贷款加点的上限还是基准利率的4倍,不会自动变为正利率。比如现在基准利率为-2.68%,那么贷款加点的上限就是9.35%(4倍),这比大部分商业银行现行贷款利率都要高很多了(建行、农行、中行贷款利率最低的是5.39%,最高的是6.175%)! 所以题主所说的“负利率”是指企业融资成本较低吗?指的是企业债券发行利率较低吗?确实,现在的企业债券利率是很低的,甚至低于同期限的银行存款利率。但这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财政补贴)降低企业债发行利率的结果,并不是市场行为。而且低利率的企业债主要供给的是央企等大型国企,这些企业的资金运用主要是用来补充运营资金(比如购买原材料等日常经营支出)而不是投资。它们的财务结构中经营活动现金流一直是净流入(只有少部分年份出现亏损,如2009年),所以即使利率很低也不会明显提高其筹资边际成本。而对于缺乏现金流支撑的小型企业,它们的企业债融资价格跟银行贷款差不多或者还要更高一些。
再说说央行的流动性注入。现在的流动性注入主要指央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而过去主要是指货币交易业务。前者是为了满足宏观审慎监管的要求——因为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规模是不能无限制增长的(会推高系统性风险水平),所以在流动性旺盛时期(例如2014~2015年),央行通过逆回购和MLF(中期借贷便利)等方式向银行注入的资金应该是有成本的(虽然不高)。但后者在过去一直没有明确的价格体现,因为当时国内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跨境资金流动都必须符合外管局的相关要求,所以短期内(如季度末或月末)的资金融进(卖出)是有一定的准备金需求(缴纳)的,而长期则视项目的实际回报而定。但现在看来,这两者已经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了——都是现金(基础货币)的衍生品,而且价格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