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自杀自杀多?
2017年12月,深圳发布《深圳市抑郁症防治条例(草案)》,提出建立抑郁症防治工作机制、制定抑郁症防治规划,对重点人群和行业开展心理疏导和行为干预;同时设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为抑郁患者提供门诊及住院医疗服务。 事实上,早在2016年深圳就发布了 《深圳市健康城市战略实施方案》,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心理健康服务”。
在2017年的《深圳市抑郁症防治条例(草案)》中,有3次出现“重点人群”一词——
第三十三条: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预防抑郁症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
第四十一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将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管理环节,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查、报告、记录和责任制度,做好师生心理咨询和服务工作。
第四十五条:用人单位应当密切关注工作人员的心理状况,开展培训和教育,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工会组织应当关心职工心理健康,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指导等活动,帮助职工解决心理问题。
上述文件都强调了要重点关注“重点人群”——青少年和学生群体,以及职场人士。 这与深圳的人口结构有关。
根据深圳统计局数据,2017年末深圳全市常住人口1302.66万人,比上年减少4.9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43.08万人,比上年减少3.55万人。这意味着,每年大约有15万人从这座城市流入,而每年出生的本地新生儿却连他们的零头都不到(2017年全市出生婴儿26.91万人)。
人口的快速流动,使得青壮年群体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年轻人的人生选择、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因素带来的影响被放大,由此带来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需要更多关注。 除了注重“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之外,《条例(草案)》还试图从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进行防控。 第三十二条: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优化事业发展环境,完善保障政策,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科学配置公共资源,为公民实现人生价值、保持身心健康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机会。
第三十四条: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预防抑郁症活动,宣传抑郁症防治知识,增强公众心理健康意识。
第三十六条: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信息媒体应当积极开展预防抑郁症的宣传,介绍科学的方法减轻压力,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指导公众正确看待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源,及时消除消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