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深圳对口帮扶哪里?

蒙瑕蒙瑕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2016年4月9日下午,国务院宣布:设立珠海经济特区。 至此,曾经在中国版图上特别年轻的特区——深圳经济特区,不仅实现了全国范围的经济体制探索,也终于拥有了跨省区的政治和经济管理权限。 而作为特区的“兄弟”,珠海也从此前单一的沿海港口城市,一跃成为毗邻港澳、拥有国家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市。

不过,在很多人心中,深圳和珠海的关系不仅仅停留在同属特区的层面上,因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曾经对珠海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对口支援和产业转移。 这些援助始于1985年,当年国务院决定,由深圳市支援珠海市建设一批项目,并派出专家指导,帮助珠海发展外向型经济。

根据当时的规划,深圳要将一些生产能力过剩的企业或设备,通过技术升级转移到珠海,使珠海建立起轻纺、电子材料和家电等产业基地。 事实上,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深圳和珠海一带就已经设立了外贸码头,开始了对外贸易。到了清末民初,两座城市所在的宝安县和香山县先后成立了商会,组织当地民众和商家开展海外经贸活动。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引入“特区战略”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毗邻香港的宝安和香山两地积极融入这一经济发展浪潮中,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后起之秀的珠海凭借其天然地理优势,迅速承接了深圳产业转移,并在短短数年间建成了珠三角著名的工业基地。而来自深圳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支持,也进一步促进了珠海经济的快速发展。

据统计,截止1995年底,深圳累计向珠海投资兴办了217家“三来一补”企业(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制造和补偿贸易类企业),协议资金额为3.8亿美元;而在同类项目中,香港投资者在珠海所投资的金额也有3.2亿美元。 对于当时刚刚踏入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说,这种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资源配置,无疑是市场力量驱动下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重要实践。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