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股票不行吗?
1.首先,明确的说一点,目前(2018年6月)的A股市场,整体上是圈钱的,是融资的工具,不是投资的场所;这一点与20多年前的香港市场完全不同。在A股市场赚钱的机会越来越小的背景下,出现一个“谁做多谁被坑”的局面也不足为奇了。
2. 说回正题,为什么“老东北”的上市公司表现差强人意呢?原因不复杂,除了“后发优势”导致的资本结构、行业竞争等因素外,关键问题是这些公司缺乏真正的改革动力和机制。
作为计划经济的一个副产品,老东北的国有企业具有典型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特征,经营效率低下,内部人控制严重,虽然经过了改制,但“体制癌”并没有完全治愈。
对于这类企业来讲,融资无非两种途径:IPO或者再融资(包括发债)。通过IPO上市的,一般需要具备如下几个条件才能较为顺利地完成发行:
(1)有清晰、可量的并购扩张计划;
(2)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
(3)有合理的估值;
(4)足够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5)必要的配套政策扶持。
满足这些条件的企业并不多见,而符合部分甚至全部条件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没有合适的融资渠道,企业只能干瞪眼。
通过再融资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显然是一个好的选择,不过对于已经上市的企业来说,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也并非易事。
首先,需要符合相应的条件,如非公开发行要满足定增的十项规定,减持要符合相关政策等;其次,还需要得到相关方(股东、债权人)的同意。最后,还要面对二级市场的波动,如果下跌可能面临止损的压力等等,诸多因素会导致这种投资并不简单。 需要提醒的是,即使符合条件并通过了相关程序,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成功发行。这中间还可能存在“折戟”的可能。最近一段时间,由于监管环境的趋严以及去杠杆的影响,很多拟融资的企业都遇到了阻力甚至是“卡壳”的情况。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整个市场并不是一个有秩序的市场,而是一个“乱”市。